1689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八年的七月二十四号,清朝跟沙俄两边的人,在尼布楚碰头,签了个协议,这协议就是咱们说的《尼布楚条约》。
根据协议,沙俄占有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地方,而清朝则管着外兴安岭以南。两边分界线就是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还有外兴安岭。
《尼布楚条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头一个大家摆在台面上都认同的平等条约,不过背地里,两边都觉得自个儿吃了点亏,特别是沙俄那边,心里更是不平衡。
其实,从签了那个条约开始,沙俄心里一直惦记着黑龙江那片地,接着就到处嚷嚷说《尼布楚条约》让他们丢了脸。
就好比在1741年,也就是乾隆六年的时候,有个俄国佬叫米勒尔的,他说《尼布楚条约》是他们被逼着签的,俄国被耍了,所以他们应该得到更多好处。但那时候乾隆皇帝压根儿没理睬他。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变得虚弱,沙俄就瞅准机会,拿《尼布楚条约》的不公平当借口,想多占清朝的地盘。就像沙俄有个叫瓦·巴·瓦西里耶夫的学者说的那句话一样。
《尼布楚条约》完全是在心惊胆战、惶恐不安或是受到武力逼迫的情况下签订的,清朝得到了所有东西,而俄国啥也没捞到。
很显然,那时候的沙俄从心底里就觉得《尼布楚条约》对他们不公平。
说到咱们中国人,也觉得《尼布楚条约》挺不公平的。你想啊,雅克萨那场仗咱们明明打败了沙俄,可最后却让出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地方给他们。更别说以前苏武放羊的北海、蓝玉追敌的捕鱼儿海,现在都成了俄罗斯的地盘。这不就是白白把土地送给人家了吗?
由于清朝晚期不断割让土地,《尼布楚条约》就被大家看作是清朝割地的开端。
这么说吧,大家都在喊自己吃了亏,可实际上,真的就吃了亏吗?
答案肯定不是那样的。你得明白,真正吃了亏的人往往没法说话。说白了,《尼布楚条约》就是清朝和沙俄一起把喀尔喀蒙古的地盘给分了,明确了他们各自的地盘边界。
说白了,喀尔喀蒙古其实是吃了大亏,而沙俄和清朝反倒是占了便宜。
咱们先聊聊外兴安岭以北的过去。虽说唐朝搞了个黑水都督府,明朝也设了奴儿干都司,但说实话,那地方咱们压根儿就没真正管过。说白了,就是中原的皇帝给当地的部落首领封了个头衔,就这么简单。
当王朝强盛时,他们就听话顺从,可一旦朝廷变弱,他们就会立刻变脸,不讲情面,有时还会趁机来侵犯边境。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进贡制度,他们只要按时送上贡品就行,其余时间想干嘛就干嘛,官府既不会把他们编入户籍管理,也不会派官员去治理,所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实际控制。
不过沙俄可不一样,从17世纪早期起,它就一直在往东边扩张,先是到了中亚,然后又跑到了东西伯利亚。
一群拿着大火绳枪和滑膛炮的俄国步兵与哥萨克马队,不断打败这里的部族,接着建起能管住地方的堡垒,并以这些堡垒为跳板,继续往东边开拓地盘。
在跟清朝人打交道之前,沙俄其实早就跟明朝有过往来了。
1619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七年,俄罗斯那边派了个叫彼德林的使团来见万历皇帝。不过呢,他们忘了带正式的信件,所以万历皇帝就没怎么理他们,但还是让他们在明朝这里做点买卖。
这次去拜访,说是为了做买卖,其实就是想摸摸明朝的底细。
清朝进了关以后,沙俄还是不断派使者过来。他们瞧见清朝正忙着打仗统一国家,就偷偷摸摸地继续往东边扩张地盘。
1648年,也就是顺治五年的那会儿,沙俄的势力已经悄悄延伸到了堪察加半岛。
1651年,也就是顺治八年的时候,俄国人在贝加尔湖那边建起了伊尔库次克城,接着他们就往黑龙江那边去了,还在黑龙江周围建了好几个据点。
俄国在往北扩张时,慢慢对清朝的发源地构成了威胁,他们在黑龙江那一带,好几次打起了小仗。
1652年,也就是顺治九年,守卫宁古塔的将领海色带着清军去打仗,这算是清朝和沙俄第一次大打出手。清军开始时打得挺顺,占了上风,可海色太急着抓俘虏了,结果反被沙俄军队给打败了。
清朝一听说这事儿,马上就派兵去打仗。在接下来的两次松花江上的战斗中,宁古塔的大将沙尔虎达指挥军队,干掉了沙俄的头头斯捷潘诺夫。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沙俄安静了一段时间,可没多久,他们又悄悄溜回来,在顺治十五年,也就是1658年,跑到黑龙江流域的石勒喀河旁边,建起了尼布楚城。
当黑龙江流域的势力范围在扩大时,沙俄悄悄给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撑腰。噶尔丹满心想着要重现蒙古帝国的辉煌,打算先消灭喀尔喀蒙古,再拿下漠南蒙古,实现自己的霸业。
跟以前的中原国家不一样,漠南蒙古在清朝开始变强大的时候,就已经是清朝的重要地方了,肯定不会让别人插手。而且,清朝很早就开始对漠南蒙古进行了户籍管理。
说到喀尔喀蒙古这块地方,它当时还没成为清朝的地盘。不过,康熙皇帝心里有个盘算,他打算先稳住漠南蒙古,然后再把喀尔喀蒙古也收归旗下,让它成为保护清朝的一道外围防线。
因此,准噶尔汗国和清朝利益上对着干,早晚得打一仗,这时候沙俄就在旁边偷偷使劲儿,想借着他们打架,自己捡便宜。
在康熙想要攻打噶尔丹之前,他琢磨着先给沙俄点颜色瞧瞧,最好是能让他们别再帮准噶尔汗国。于是,他在雅克萨发动了两次战斗。
雅克萨一仗,让沙俄见识到了清军的厉害,特别是他们的火炮威力。沙俄这才明白,清朝可不是中亚或西伯利亚那些小部落能比的,它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庞大帝国。就凭他们在东方这点人马,根本没办法打败清朝。所以,沙俄最后只好同意坐下来和谈。
1688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五月,清朝和沙俄在色冷格这个地方进行会谈。清朝这边去的是索额图,沙俄那边则是布良斯克的总督戈洛文。为了让跟欧洲国家的沟通更顺畅,康熙还特意叫上了法国人张诚来做翻译,他从头到尾都参与了这次会谈。
张诚在谈判那会儿记了本《张诚日记》,从里头咱们能瞧出一些谈判的小细节。
起初,俄国人想以黑龙江作为边界,但索额图回应说,俄国人野心勃勃,那我们的野心可也不小,咱们应当以贝加尔湖来划分界限。
这就像是要让沙俄把多年来辛苦吞下的地盘全都吐出来,他们当然不乐意,所以一开始的谈判就以不愉快的方式结束了。
接着,两边就你来我往地吵了起来,一个拼命抬高价码,另一个使劲往下压价,结果谈了好久也没达成个共识。
最后,索额图说清楚了,清朝和沙俄的分界线就是淖尔河,外兴安岭北边的那一大块地方,包括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一直到白令海峡,全都是清朝的地盘。
那时候,索额图压根没想到,外兴安岭的北边那一大片,一直往北延伸,直到北冰洋边上的楚科奇半岛才入海呢。
可是俄国佬心里清楚得很,他们之前就来过这儿,晓得这儿有个出海的地方。要是照清朝的意思来,俄国佬就只能拿到西伯利亚那块地,却没法靠海,那他们的地盘不就白扩大了嘛?
因此,俄国沙皇表达了不同意见,戈洛文说,他们的底线是阿尔巴津作为边界,但索额图毫不退缩,声称如果不答应,就准备打仗。
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准噶尔汗国已经把喀尔喀蒙古给占了,大军都打到乌兰布通了,离京城也就三百多公里远,清朝这下可遇到了大麻烦。
康熙很想快点稳住西北,打算攻打准噶尔,但要是准噶尔和沙俄联手了,或者沙俄在背后搞小动作,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所以康熙赶紧派人去跟索尔图说,别再犹豫了,差不多就得了。
沙俄那边日子也不轻松,他们主要的地盘在西边,但西边国家众多,竞争激烈,所以他们只能往东发展,靠着西伯利亚那儿的皮毛资源来攒钱。
要是清朝真的跟咱们彻底闹翻,硬碰硬又打不过他们,到头来还会丢掉西伯利亚的资源,怎么算都不划算,所以还是得选择退一步。
因此,别看沙俄和清朝在谈判时表面上气势汹汹,其实心里都没底,几个回合下来,双方就开始让步求和了。
最后,两边都为了展现诚意各退一步,决定以格尔必齐河作为分界线,签下了《尼布楚条约》。
协议说好,东边的界线就是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不过外兴安岭北边和南边的大片地方,先放着以后再说,这部分就是还没定下来的地方,里头包括了堪察加半岛、楚科奇半岛,还有白令海峡。
后来为啥说这是个公平的协议呢,原因就在这:因为它是两边在公平的情况下达成的,彼此都让出了一些好处,同时也守住了自己的要害利益。
可为啥又说这不公平呢?其实是因为两边对领地的看法有差别。
清朝觉得,只要地方上的人愿意听它的,认它做老大,还给它送东西,那管它有没有派兵去守,这块地就算是清朝的了。
在还没签《尼布楚条约》那会儿,达斡尔人已经承认清朝了,他们还常常给清朝送毛皮作为贡品,这就是为什么清朝会把那地方当成自己地盘的原因。
其实啊,这种进贡的事儿,达斡尔人就像是传话的,住在黑龙江北边的鄂温克人先给达斡尔人送东西,然后达斡尔人再转手给清朝。
简单来说,在清朝早期,他们压根儿就没派人到黑龙江以北的里面地方去,那时候清朝走得最远,也就到黑龙江边上的达斡尔人住的地方。
说到沙俄,他们跟清朝人的想法可不一样,他们觉得只要派军队占领的地方,那就是自家的地盘了,不管当地人同不同意,只要军队驻扎在那里,那块地儿就算是沙俄的了。
所以沙俄觉得,因为这里没有清朝的军队,那他们占领了这儿,这儿就是他们的地盘了,清朝算是“后来插一脚”的。
因为对地盘的想法不一样,两边都觉得对方在抢占地盘,于是就这么产生了矛盾。
清朝觉得,自己稍微吃了点亏,但换来了边境的安宁,好专心对付准噶尔。可沙俄却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不得不割让了土地。
说到赚没赚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好说呀!
结果就是,因为《尼布楚条约》,清朝得到了阿穆尔河上游和额尔古纳那边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一些土地。
其实,康熙当时心里最想拿下的是尼布楚、雅克萨还有整个黑龙江地区。虽说最后尼布楚没到手,但也拿到了一些以前没真正管过的地方。
其实沙俄退让的地盘本来也不是它自己的,所以说,《尼布楚条约》里并没有谁真正割让土地给对方,不过是两边划定了自己的地盘,然后签条约确认了一下。那这些地是从哪儿来的呢?当然是喀尔喀蒙古那里啦。
说白了,就是沙俄和清朝都看上了一块地方,都说那是自己的,为此还打了一仗。后来呢,俩国家坐下来商量,决定一人一半,清朝分到了大头。
当然,如果噶尔丹没有打来,索额图的那个计划估计能实施不少,可问题是,现在强敌逼近,也只能先让步一些了。
幸好有了这个协议,清朝成功把沙俄的势力赶出了黑龙江地区,总的来说,好处比坏处多。
清朝的后代没能看护好这片地,结果还是被眼馋这块地的俄国人给抢去了,真是挺遗憾的。